第一百七十八章 风乍起-《大清变》


    第(3/3)页

    这次,秦川在声明里表示,虽然提前提取银子的储户自愿放弃利息,但他深感有负广大储户厚爱,为使广大储户减少损失,也为震旦银行信誉所想,他决定,出售留存的震旦所属工厂部分股票筹款,为所有在震旦银行存款过三个月但提前提取现银的储户,赔偿出市面银号钱庄利息的高息给予利息。

    具体说,也就是这些人只要到震旦所属银行找到他们自己出具的放弃利息的字句得到确认他们当初存款的本金数额,就可以得到当时存款的百分之五的赔付利息。

    据有心人估计,但是这笔补偿金,秦川就还得多拿出几百万两的银子。

    这个声明顿时又为秦川引来社会各界一片赞誉,秦财神也变成了秦善人。京城里福隆绸缎庄的金胖子,更是夸张地给震旦银行送来了一块写着“仁心广布”四个金光闪闪大字的匾额。

    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经震旦大学届校董会研究决定,选送的批数百名赴美留学幼童,在去年五月再次走出国门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求学,所有费用全部由震旦大学提供。这些幼童出洋前,都有其家长代为签署一份合同,所有人员学成后都必须自愿服务于震旦所属公司、企业,或者按照震旦大学校董会的要求,到其它地方从业。

    此外,还有一件让秦川夜不能寐的大事生了,那就是光绪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华夏历法中的甲午年1月11日,东边的大清附属国朝鲜,爆了东学党起义。

    朝鲜东学党起义领名叫全唪准,全唪准早年加入朝鲜的一个带有宗教性质的会道门-东学道,东学道的意思是倡儒学,御西方天主教,提出口号“惩办贪官污吏,斥倭、斥洋”,东学党先攻陷全罗道古阜郡,随后兵锋直指全罗道府全州。朝鲜李氏王朝急忙派遣京军壮卫营正领官洪启薰为招讨使,率壮卫营分水6两路开赴全州。

    行前,洪启薰曾向国王李熙和闵妃进言,建议邀请清军入朝平叛被拒。

    壮卫营是在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务大臣袁世凯的亲自调教下,仿照西式军队训练出来的一支朝鲜部队,人数虽然不足千人,可武器都是西式快枪,还有山炮,是朝鲜举国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

    只不过,全唪准并没有和洪启薰的部队正面交锋,而是拖着洪启薰的壮卫营兜起圈子,最后在月坪洞大败洪启薰,并趁势一举夺取了全州。

    深感义军势大的袁世凯,一面劝说朝鲜李氏王朝实际掌权者闵妃向清朝朝廷请兵,一面给李鸿章电请李鸿章果断出兵扑灭东学道。得到袁世凯的奏请,为使朝鲜局势尽快平静,李鸿章当即批准,电令丁汝昌,于5月12日,将李和的平远号派至朝鲜。

    按照中日在朝鲜甲申事件后,于1985年签署的《天津条约》中第三条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日中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先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虽然清朝认定自己是朝鲜的宗主国,《天津条约》也仅仅是清朝当时的一个临时外交举措,可这一漏洞百出毫无国际法认知的清朝朝廷,却为甲午之祸留下了伏笔。

    在6月1日朝鲜政府正式呈文向清朝朝廷求援,李鸿章上奏清廷后,于6月6日派遣直隶提督叶志率古北口练军、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所部武毅军共91o人登上“图南”号商船赴朝。同时,李鸿章指示驻日公使汪凤藻照会日本政府,“派兵援助,乃我天朝保护属邦旧例。。。。。。一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原以为按照《天津条约》第三条规定,只是大清出兵例行知照对方消息即可的李鸿章,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9日叶志、聂士成在朝鲜登6的同一天夜,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带领日本警察和水兵数百人在仁川登6。就在得到消息的李鸿章紧急要求驻日公使汪凤藻询问日本政府为何不知会大清就悍然出兵朝鲜时,大鸟圭介在第二天傍晚,竟然冒着大雨一路急进强行进入汉城。更让李鸿章和袁世凯惊讶至极的是,12日,日军正规军十一联队一个大队及部分工兵又在仁川再次登6。

    就在这时,驻日公使汪凤藻再度报告一个从日本探听来的消息,又有大批日军正规部队在朝鲜釜山登6。

    直到这时,李鸿章和袁世凯也终于明白日军并不是什么遵照条约同时出兵的问题了,而是另有重大阴谋。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大清朝廷在这个问题上却进退失据,只是一味照会日本政府,先是一再说明清军只是应朝鲜之请帮助平叛,现在叛乱已定,马上就会撤军,而后见日军咬定遵从内容含糊不清的条约百般拖延,又要袁世凯和日方代表大鸟圭介谈判双方同时撤军,反复无果后,知道惹了大祸的袁世凯以身体染病为由将朝鲜事务委托给他的幕僚唐绍仪,自己要求回国治病。

    虽然到这个时候已经看清日本人不会就此摆手,可在出兵以强硬姿态回击震慑日本人,还是自己先行果断撤军让日军失去赖在朝鲜的理由时,7月3日,大鸟圭介竟然蛮横地要求朝鲜政府执行日本政府提出的要求改革朝鲜朝政,并下了最后通牒。

    等等这一切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在大清朝廷引起一片哗然,主战主和各不相让,甚至还有人提出要追究袁世凯的罪责。

    之所以生战和争持,主要是这个时候没有人认为国力远远弱于大清的日本会打胜这场战争,更何况还有甲申年袁世凯在朝鲜平定叛乱,打的日本人跑回去的昔日战绩,又有对大清6海军强盛的信心支持。特别是,这个时候,包括所有列强在内的洋人们,也一边倒地认为十几万军队的日本人,绝对不是有着百万6军的大清的对手。

    甚至就是对北洋实力最清楚的李鸿章,虽然心里清楚北洋舰队和日本相比,那实在是器不如人,可对北洋6军还是有着绝对信心的。

    因为有《中日天津条约》的关系,也因为东学党敌视洋人、日本人的思绪,秦川数次通过周馥上书李鸿章。先是建议为不给东洋日本以任何出兵朝鲜口实,北洋坚决不出兵朝鲜平乱,而只以武器装备和帮助训练朝鲜军队为手段参与平叛。待到北洋出兵朝鲜,秦川有建议及早增兵平壤,集结大军做固守准备。并增调国内各处可战之兵至辽东半岛和山东,以备不时只需。另建议,迅调集广东、南洋两支舰队至北洋,三大舰队合而为一,不求击敌,只求自保,专在旅顺至威海左近游动,使敌不敢放手在旅顺、山东及天津登6开辟战场。

    在最后一次上书中,秦川自请亲率盐团赴朝参战,也依然如此前所有这些上书一样,并没有得到李鸿章的回复,都是石沉大海般杳无音信。

    虽然秦川的进言都无一例外地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北洋整军备战的节奏也依然是不紧不慢,可秦川却很清楚地感受到,正在朝鲜半岛上空酝酿着的那股凶猛的风暴已经渐渐旋转起来,他甚至已经嗅到了那风中浓烈萧杀之气的味道。

    “司令。”

    周大经的喊声,惊醒了沉思中的秦川。(未完待续。)


    第(3/3)页